Hi,欢迎光临:穿衣服!
商品质量保证
特价
您的位置:首页 > 搭配问答 > 为什么很多女生看不起「直男审美」?(5)

为什么很多女生看不起「直男审美」?(5)

[db:关键字]    推荐:[db:作者] 2016.11.18
这个话题上个世纪就有很多讨论了。。激进女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人物,Evelyn Hooker还吐槽过这个话题。

现代性在卢曼的社会系统论体系中提出了一组很好玩的概念:
1,自我产出。
2,自我指涉。

前者是在说现代性社会是我们第一次坦然接受“过密化”社会的一次尝试,在物质发展和分工集中所诞生的城市体系中,我们获得了一个物理上极度狭小但是意识上非常广阔而扁平的公共空间。这个很好理解,一个城市在外人看来或许千城一面,但是其所容纳的社会思潮,各阶级的人群,各种生活方式是可能远远超过物理空间远大于城市系统的其他环境中的总和。

于是在这种公共空间里面。我们虽然首先是作为生理上的人类出现(即自然人阶段),但是实际上我们是被社会秩序打碎,然后在公共空间中按照一定的价值认同重组了自己,以完成自我的“社会人”形象的建构。
这个叫做自我产出。
但是在这基础上,我们会重新在公共的社会秩序中重新生活,互相交流,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认同,这个结构包括三个要素组成:
你实际生活所处的结构以及价值观体系;
你的文化认同,意识认同所依赖的文化阶级;
以及文化阶级本身对你的接纳程度。

这三者使你获得了一种“身份”认同,以至于你可以站在一个“社会人”认识自己的生活处境。

于是乎,我们知道以上两者之后,就很容易解释这个问题了。

从自我产出的角度来说。
审美话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两次变革:
1,消费主义对于后工业社会中社会价值系统的改造。中文世界可能流传最广的批判是某人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审美产业随着后工业化中内化出的庞大消费市场,开始同时产生的,对于消费市场的文化工业品产业;其次对于消费市场而生的”专家系统”,即文化工业的价值标准制定者。前者用于文化工业品的生产,后者用于制定标准并且带起消费需求。

而这使得审美或者说时尚成了一种价值性话题而不是需求性话题,而这种性质转变从几百年前瓦卢瓦王朝的宫廷流出到了老百姓这里。
于是,你秉承什么样的审美特性,以及什么样的生活标准,以及你在主流话语秩序中的认可程度,这些本身诞生于你的”需求“,反而通过某些价值话语来反过来主导你的生活。

2,后者是性别革命的要素。女权主义和LGBT运动的合流不仅仅是政治行动中的偶然,实际上是因为属于同一个意识结构的过程。
传统父权社会中,对于”性“这个话题的规训或者说独裁,实际上包含性的规训(父权中心话语的性伦理),性别(基于父权血缘共同体和生育权责的性别角色),当然也包括性向和性表达,因为后两者也是性自主权的意味。
性自主权的剥离也可以继续衍生到对于”男性气质“的剥离,于是乎似乎和男性气质框架有关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战争,生态破坏,工业化等等,都被等同于社会”男性气质“(侵占,欲求等等),于是就出现了著名的美国历史上的”红绿合流“。

虽然以上说辞,在美国主流女权学术界是没人认可的,因为学术界早就倾向于纯粹的性别建构论,欧洲是压根就不会提出这类(因为欧洲平权运动是反”性别“捆绑群体文化的)。但是在NYT专栏的主要受众中产阶级的范围内,依然保持这套说辞,这套论述也直接引入了我国。

这两者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了自我指涉层面的合流。

”男性“+”直“本身在这种指涉同时成了父权社会中性自主解构这部戏剧的天然“反面角色”,即父权,性压制,性别权力迫害者;同时也成了消费主义之前(这个在美国不成立,但是在中国成立,因为我朝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再引入上是滞后于改开后的第一轮发展的)一切粗劣的男性形象的综合体,因为消费主义自诩是革新旧时代审美的代表---而至今时尚界和流行艺术界也是这么自我定位的。
于是就形成了“直男审美"这样一个指涉。
----即直男象征着”暴力“,”旧制度“,“战争”,“压迫者”,“剥削弱者的性别资本家”,“靠着卑劣手段占有地球资源”“靠暴力榨取女性的生育奉献”
同时象征着“前工业时代的劣质审美”,“前工业时代的劣等父权道德”,“劣等的社交文化”。
夸张一点会认为是男性某类“天然的劣根性”。

以上在加总起来就是某一类独立话语体系中统一存在。也就是说,这种指涉实际上是原来的被压迫者慢慢回归主体性和统合独立话语体系后形成的一个带有情感共鸣性质的伴随产物。并且有了这种共鸣以后,在自己今后的生活经验还会不断“选择性”的挑选现实案例,来辩护自己的这类共鸣。

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在解释价值认同有一些不同,那就是社会语言学会认为公共语言系统是一个自发系统,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交流层面某些对象指涉会统合在一起。
比如说,在八卦圈,我们归纳一些特性称作“直男“;
在服饰妆容搭配的圈子,我们归纳一些特性叫做”直男“;
在ACG圈子,又归纳一批叫直男。

等等。。
这些归纳都是小圈子里的共鸣,未必公共性,但是在公共语言系统中,他们往往会自动归类到一起,形成同一个指涉。

并且其他阶级话语体系的指涉,最后让被指涉对象(通过话语权的方式)不得认同。正如同在被其他阶级常年使用“直男”一词之前,没有几个直男会自我认同为直男,甚至于“男人”这个语言认同也用得很少。。

这就是“直男审美”的来源,是作为一类其他话语阶级的批判话语存在的。

或者说,用葛兰西的概念,任何天然认同的公共化(无论是性别,性向还是性趣味等等)都可以外化成意识形态。。

或者说,这只是阶级斗争罢了,是一个汉娜阿伦特从“行动到言说”的政治变迁。




当然,作为直男的女权主义支持者,我对于这种状况持中立态度,甚至有某些支持,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瑞典那种极度良性的状况。
赞一个(91)
共有854人阅读,期待你的评论!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